滑下赛场,郭丹的脸颊与鼻尖还挂着汗珠,难掩体力透支后的疲惫。在今日举行的成都世界运动会速度轮滑女子场地5000米积分赛中,她收获第八名,而这也是34岁的她时隔12年再度站上世运会赛道。
郭丹曾是中国首位轮滑“大满贯”选手,也是中国“轮转冰”第一人——作为速度滑冰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平昌和北京冬奥会。这份履历本足以功成身退,但心底对轮滑的热爱从未熄灭,郭丹选择了复出,因为她坚信:“对热爱最好的诠释就是坚持。我一直留在赛场上让大家看到我,也让大家更了解我喜欢的这个项目,所以我想尽可能多滑一会儿。”
从轮滑女王到速滑新人,其中的落差最难调整
在踏上成都世运会舞台前,郭丹身上最醒目的标签是中国首位“轮转冰”选手。如今时隔十年,回看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,郭丹坦言:“2015年,我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决定。”那一年,她决定告别速度轮滑的鲜花与掌声,从零开始学习速度滑冰。
郭丹曾获2018年亚运会女子20公里轮滑亚军
郭丹彼时已是中国轮滑界的标杆。她是首位在轮滑世锦赛、世界杯、世运会三大顶级赛事中登顶的中国运动员。2013年哥伦比亚卡利世运会,她与教练提前两个月自费奔赴这个“轮滑王国”备战,最终虎口拔牙斩获两金一银,不仅为中国轮滑队实现了世运会金牌零的突破,更成就了自己轮滑项目的“大满贯”。
站在轮滑的巅峰,郭丹却将目光投向了陌生的冰雪领域。2014年,她在家中观看索契冬奥会开幕式,心中种下奥运梦的种子。“我想,能站上奥运赛场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吧。”正是这份向往,随后让她下定决心,要成为中国第一位“轮冰两栖运动员”。
“轮转冰”这条路,在中国体育史上从未有过先例。郭丹坦言:“当时教练和我都是第一次尝试,完全没有过往经验可循。”那段时间,质疑声从未间断,身边不少人都觉得此路不通。
2022年北京冬奥会,郭丹实现了家门口征战奥运的梦想
跨界的难度,比郭丹想象中的更大。起初,她甚至“不喜欢速度滑冰”,因为“太无聊了”,“速度轮滑与对手竞争,赛场上有变化;但速度滑冰完全是自己练,又累又苦”。比项目本身更难的是心态的重建。在轮滑界,她是“大满贯”得主,来到速滑要将所有的荣耀清零,那种从巅峰回到起点的落差“比训练的苦更难调整”。
日复一日的坚持让郭丹连续登上平昌和北京两届冬奥会赛场,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,也为其他轮滑选手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她坦言:“我想给他们打开新的思路,传递新的理念。后来陆续有不少夏季项目运动员尝试转项滑冰,其实也为冰雪项目储备了更多后备人才。”
再次站到赛场上,结果已不再那么重要
北京冬奥会落幕时,32岁的郭丹曾和朋友开玩笑:“下届世运会在中国,我是不是该再坚持一下?”朋友们回应道:“到时候你都快35岁了,哪还有可能?”她自己也不禁怀疑:“真的还能行吗?”
直到同事的一句“在家门口的比赛,要不要试试”,让郭丹曾经模糊的念想逐渐清晰。她意识到,这届世运会不仅是一场赛事,更承载着主场作战的特殊意义。今年3月,退役一年来未进行系统训练的郭丹决定复出,最终以选拔赛总积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世运会入场券,重返国家队。
34岁,对运动员来说是不折不扣的“高龄”。身边同龄的伙伴早已退役,一起训练的队友称她为“阿姨”,她也是今日的决赛中年龄最大的选手。作为苏州科技大学的教师,她每周要教七节90分钟的轮滑课。为了平衡平日里的教学与训练,郭丹申请将下午1点半的课提前到1点,只为课后能赶去训练。
本次世运会,郭丹和史经纬担任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
国家队集训时,郭丹更是每天和20岁出头的年轻队员一同咬牙坚持。每天上午训练结束,中午午休时,郭丹没有一天能入睡,“双腿又酸又痛,像绑了10斤重的沙袋”。鲜有人知,郭丹的左脚踝骨至今仍有钢板,那是2019年底她在训练中遭遇左脚踝骨折、韧带断裂后植入的。
从卡利到成都,郭丹将这12年的旅程称为“奇迹”,但她又说自己不相信奇迹,“因为奇迹只是无数次努力后的结果”。尽管尚未实现“在祖国收获一枚奖牌”的梦想,但在她看来,能重新回到世运会就是最有意义的事:“再次站到赛场上,最终的结果对我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。”
(本报成都8月14日专电)
旺源配资-1万炒股怎么加杠杆-炒股配资合法吗-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